宋锦,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一,以其独特的织造技艺和精美纹样被誉为“锦绣之冠”。七夕到来之际,中国美妆品牌花西子推出好气色系列宋锦高定新品,携手苏州丝绸博物馆及非遗宋锦代表性传承人王晨,历时18个月,攻克纹样精准转译与宋锦包覆标准化量产两大难题,首次将宋锦创新应用于美妆产品,让千年非遗可触可感。
中国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州刺绣、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四大名绣同时都在200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月的阿斯塔纳,一场以汉服为纽带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期举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合作,共同打造的综艺节目《衣锦天下·丝路季》,借助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的契机,推动中哈两国文明交流互鉴。
缂丝,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自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因其织造工序极其细致,色彩变幻极其繁琐,在民间享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2009年,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云锦研究所耗时两年,成功摹制700年前南宋褐黄色缠枝花纹暗花罗衫,让人既惊叹于古人的工艺与审美,又叹服于当下纺织文物的还原技术。
30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丝路文化研究传承团队的巾帼女将默默付出,以智慧与热忱让沉睡的丝路瑰宝焕发新生。中国丝绸博物馆丝路文化研究传承团队共有成员47人,其中女性33人,占比70%。近年来,该团队及团队成员获各类奖项40余项,包括“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浙江省先进集体”“首批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1项。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采桑、养蚕、缫丝、织绸与染织及其传说习俗等构成的桑蚕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农耕文明的成熟,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蚕桑文化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壮锦,最早起源于汉代,是由棉线或丝线“通经断纬”方式织就的民族手工艺品,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现于新疆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出土自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襌衣”、珍藏于北京故宫的龙袍等宫廷服饰……翻开新近出版的“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首批新书,一件件中国丝绸文物精品跃然纸上。“中国丝绸艺术大系”的首批成果11月25日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