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市蚕业总站!
蚕丝百科
30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丝路文化研究传承团队的巾帼女将默默付出,以智慧与热忱让沉睡的丝路瑰宝焕发新生。中国丝绸博物馆丝路文化研究传承团队共有成员47人,其中女性33人,占比70%。近年来,该团队及团队成员获各类奖项40余项,包括“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浙江省先进集体”“首批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1项。
丝绸之路
2025-02-26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采桑、养蚕、缫丝、织绸与染织及其传说习俗等构成的桑蚕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农耕文明的成熟,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蚕桑文化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壮锦,最早起源于汉代,是由棉线或丝线“通经断纬”方式织就的民族手工艺品,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现于新疆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出土自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襌衣”、珍藏于北京故宫的龙袍等宫廷服饰……翻开新近出版的“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首批新书,一件件中国丝绸文物精品跃然纸上。“中国丝绸艺术大系”的首批成果11月25日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亮相。
中国丝绸自产生以来,主要用于制衣、被面等日用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皇帝的龙袍,各级官员的官服,演剧用的戏服和产生于民国年代的旗袍。由于丝绸的产量较少,一般只有官员、贵族家族等才能享用绫罗绸缎,一般平民则只能穿着素色的麻布粗衣,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后来在一些丝绸高产区,如江浙地区,也有富裕的平民和商人开始穿着丝绸服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丝绸演化出了十四个大类,即‌‌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缎、‌绨、‌葛、‌呢、‌绒和绸。罗是一种较为轻薄透孔的丝织物,其外表特点是稀疏、有空隙,并有皱感。通过绞纱与平纹交替,经丝互相纠结,呈现条状孔路,其孔眼疏朗、稳定,不会产生滑移。
8月10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节,“苏式婚姻,锦绣‘莨’缘”第二届丝博七夕文化周暨2024莨丝国风主题节启动仪式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举行,围绕“中心+”“文化+”“数字+”策略,坚持“续、多、新”路径,深入挖掘古城资源优势,释放丝绸文化和甜蜜产业融合新活力,织绣甜蜜经济锦绣蓝图。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如今,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
蚕桑丝绸在早期“事鬼神而用之”的含义,在殷周时期仍普遍存在。但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思想的解放以及等级观念的松懈,丝绸的使用才变得逐渐普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