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桑园在冬季套种榨菜,雨水节前后收获之后,蚕农抓住当前春耕春播的农事季节,大力在桑园地里开展密本南瓜套种、挖窝点播玉米等多种春播夏收作物品种,不仅提升了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而且促进了循环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增加了蚕农的收益,形成了“桑-菜-粮”复合种植体系,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新华网重庆3月19日电(徐兵 曾玉龙)近年来,重庆黔江区打造“黔江蚕业”品牌,以全产业链的思维发展蚕桑产业,推动产业走“生态型、多元化、高效益、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起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桑蚕生物资源加工—外贸—桑文农旅融合的蚕桑丝绸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2亿元以上,有力推动了山地蚕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雨水节前后,涪陵区全面进入了收获青菜头的“黄金期”,田块、地块、田边、土边、坡边,“桑榨”种植园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榨菜丰产了,农户的钱包也鼓起来了,“桑榨”套种地里“暗藏”的桑树露出来了,一片片桑园映入眼帘,在春天雨露的滋润下,桑树逐渐抽出了新芽茁壮生长,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广阔无边的繁荣景象。
入冬以来,涪陵区蚕农牢牢抓住蚕业“一年之计在于冬”的“黄金”时机,积极投入到桑树“冬修、冬培、冬套、冬栽、冬嫁、冬防”“六冬”管理作业,大力开展大蚕房改造、共育室改(扩)建、上蔟蚕具添置和消毒池修建等养蚕设施设备建设工作,培育蚕业新质生产力,筑牢产业发展根基,蓄力2025年涪陵蚕业生产“开门红”,推进涪陵蚕业高质量发展。
晚秋蚕结束后,冬季模式逐渐开启,辛苦劳作忙碌了大半年的蚕农本应该歇息片刻,但勤勤恳恳的涪陵蚕农不仅没有停歇,进而转段投入到了冬季 “两段式”桑树修枝管理+桑园榨菜种植,以有效提高桑园的土地利用率,大幅度增加种植收入,最大限度地发挥“桑+榨”生态种植模式,提高亩桑经济效益。
今年受持续高温干旱影响,涪陵区晚秋蚕生产与榨菜种植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劳动用工上形成了短时段的交叉,一定程度上挤占了蚕农歇息缓冲时间,增加了劳动强度,但涪陵蚕农毅然坚守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晚秋蚕饲养、榨菜育苗管理和接下来的移栽工作,实现“养蚕种榨”两不误、两促进,稳步推进“蚕桑+榨菜”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农户收入叠加。
自8月以来,涪陵连晴高温天数达75天,日内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数超过70天,导致秋蚕出库时间推迟、桑树生长停止、桑树黄叶落叶、饲喂桑叶缺乏等,给秋蚕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虽然困难重重,但涪陵蚕业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全体养蚕人坚持不懈,积极克服困难,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以赴抓好晚秋蚕生产,确保晚秋蚕生产全面成功。
受连晴高温秋旱天气影响,致使桑园缺水,土壤开裂板结,桑树黄叶、枯卷掉落、顶部芷芯老化现象严重,对蚕桑生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尤其对晚秋蚕影响更为严重,突出表现为晚秋发种量减少、出库时间延缓推迟。尽管如此,我区行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和龙头企业生产人员深入实地调研,认真研判后,确定我区蚕种出库发种分批进行。
8月以来,涪陵18个养蚕镇街日最高气温37℃以上,甚至部分镇街达到40℃以上,给养蚕生产带来严峻挑战。自8月6日以来,正秋蚕生产遭遇高温橙色预警天气,涪陵养蚕人不畏“上蒸下煮”暴热天气,战酷暑、斗高温,坚守“养蚕初心”,克服秋季桑叶老化、蚕室高温闷热等诸多困难,想方设法保生产、添措施,夺取正秋蚕丰产丰收。
今年6月15日,《全桑枝绿色食用菌栽培技术规程》正式发布实施,为高效利用桑树枝条作基质培育绿色食用菌提供了规范性重庆市地方标准,必将提高蚕业新质生产力,促进蚕桑产业生态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