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蚕业总站历史沿革和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一)最早前身为重庆市蚕桑管理站。1965年6月3日,重庆市农业局党组印发《关于成立区县蚕桑管理站的请示报告》,随后正式成立重庆市蚕桑管理站。
(二)恢复人员编制。1978年6月10日,中共重庆市农林局委员会提出《关于恢复重庆市蚕桑技术推广站的请示报告》,恢复人员编制。
(三)更名为重庆市蚕桑技术推广站。1983年,重庆和永川地市合并,站名由重庆市蚕桑管理站变更为重庆市蚕桑技术指导站。
(四)增挂重庆市蚕种管理站牌子。1996年7月25日,重庆市机构编制委批复同意“重庆市蚕桑技术指导站”增挂“重庆市蚕种管理站”牌子。
(五)增设重庆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1998年2月27日,重庆市农业局印发《关于设立重庆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的通知》,指出重庆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为市农业局内设机构,与重庆市蚕种管理站合署办公。
(六)移交至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1999年10月22日,市农业局、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联合印发会议纪要《关于重庆市蚕业管理站从市农业局移交市外经贸委有关事宜》,市蚕业管理站由市外经贸委管理。
(七)增挂重庆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牌子。2002年3月25日,市机构编制委办公室批复《关于同意重庆市蚕桑技术指导站增挂重庆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牌子》。
(八)合并组建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2011年3月21日,市编委办同意撤销重庆市蚕桑技术指导站(重庆市蚕种管理站)、重庆市蚕种冷库管理站,合并组建为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挂重庆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牌子)。
(九)更名为重庆市蚕业总站。2019年7月1日,按照《中共重庆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市商务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复函》(渝委编办〔2019〕135号),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更名为重庆市蚕业总站(重庆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
(十)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培训中心转入重庆市蚕业总站。2024年3月8日,市委编办印发《关于撤销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培训中心事业单位建制的复函》(渝委编办〔2024〕142号),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培训中心3名事业编制划入重庆市蚕业总站。
二、单位情况
(一)基础情况。市委编办《关于市商务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复函》(渝委编办〔2019〕135号)和《关于调整重庆市蚕业总站主要职责的复函》(渝委编办〔2019〕275号)明确,我站为市商务委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机构类别为公益一类,机构规格为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为35名。2024年,市对外贸易经济培训中心3名事业编制划入我站后,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增至38名(其中三名用于安置人员的编制出一收一)。主要职责为:承担蚕桑、蚕种、蚕茧管理的事务性工作;承担蚕种检验、检测的相关事务性工作;承担蚕桑品种资源和蚕桑品种鉴定的相关事务性工作;完成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二)内部建设情况。全站现有职工69人,其中:在编在岗职工27人(管理干部6人,专技干部18人,工勤职工3人),退休职工42人。中共党员37人(在职党员17人,退休党员20人)。内设机构7个,即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蚕种处、蚕桑处、蚕茧处和蚕种质量检验中心。
(三)工作成效。我站技术力量雄厚,实践经验丰富,多次主持实施农业部、科技部、国家茧丝办、市政府、市科委、市农办、市农委局下达的科技项目,均较好地完成了项目指标任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在国内主流杂志发表论文或出版专业书籍100多篇(本)。
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