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人们致力于发展具有与人体皮肤相似感知功能的智能纺织品。然而,迄今为止,能够感知外部危险、特异性识别且准确定位人体手指触摸的智能感知纺织品仍有待实现。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桑树柞树细菌病毒病防控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刘吉平教授团队经多年持续攻关,创新集成的“桑树病虫害绿色生态防控一体化技术”,经过中国好技术评审委员会专家组的评审,入选2023年度“中国好技术”项目库,并荣获2023年度“中国好技术”称号。前期,该技术已入选2024年度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
桑园及周边禁止使用的农药种类
我国蚕桑文化历史悠久,桑椹也常被作为药材记载于《本草纲目》等古籍中。研究表明,桑椹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但是,桑椹汁多、皮薄、容易破损,不宜长途运输,且采摘期比较集中,容易滞销造成资源浪费。将桑椹进行破碎、发酵、陈酿,制成相应的产品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
2024年5月14日,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代方银教授团队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1区Top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影响因子11.4)在线发表题为“Pediococcus pentosaceus ZZ61 enhances growth performance and pathogenic resistance of silkworm Bombyx mori by regulating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tes”的论文。
中国城市工矿场地周边耕地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污染区面积接近亿亩,对这些地区进行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是国家的重大需求。近年来,重金属胁迫下的蚕桑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利用桑-蚕系统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安全利用和修复备受关注。
2024 年4月8日,生物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eLife》在线发表了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代方银教授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The BTB-ZF gene Bm-mamo regulates pigmentation in silkworm caterpillars”。该项研究揭示了一个锌指蛋白基因调控家蚕幼虫体色模式的功能及机制。
2024年4月15日,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童晓玲教授课题组在昆虫科学国际期刊Insect Science(中科院SCI分区1区)在线发表了题为“Disruption of Zfh3 abolishes mulberry-specific monophagy in silkworm larva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转录因子Zfh3调控家蚕对桑叶的偏好性。
近日,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崔红娟教授在中科院医学一区TOP期刊Phytomedicine(植物药学,IF=7.9)在线发表题为“Moracin D suppresses cell growth and induces apoptosis via targeting the XIAP/PARP1 axis in pancreatic cancer”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桑树活性成分桑辛素D(Moracin D)在抑制胰腺癌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并解析了其在抗胰腺癌中的分子作用机制。
2024年1月8日,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何宁佳教授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中科院1区TOP,IF=8.2)上发表题为“Mulberry-derived miR168a downregulates BmMthl1 to promote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fecundity in silkworms”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