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前后,涪陵区全面进入了收获青菜头的“黄金期”,田块、地块、田边、土边、坡边,“桑榨”种植园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榨菜丰产了,农户的钱包也鼓起来了,“桑榨”套种地里“暗藏”的桑树露出来了,一片片桑园映入眼帘,在春天雨露的滋润下,桑树逐渐抽出了新芽茁壮生长,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广阔无边的繁荣景象。
涪陵“桑榨”套种模式,体现为上年白露前后榨菜播种、10月中下旬(晚秋养蚕结束后)移栽,次年雨水节前后收获,正好利用蚕作间歇期、桑树“休眠期”、土地“闲置期”、劳力“宽松期”这段时间,在桑园地里套种榨菜,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率,有效增加蚕农收入,而且能有效促进桑树管理,促进涪陵特色蚕桑产业健康发展,更是涪陵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涪陵区3733 hm²桑园面积,“桑榨”套种面积3658 hm²以上,2025年春收获青菜头1.43亿公斤,蚕农榨菜收入1.15亿元,户均增收1.5万元。“桑榨”产业优势叠加,蚕农户均可实现增收近3万元。
“榨叶”作为绿肥还田优势明显,不仅仅能把“青疙瘩”大产业做得更强更大,而且可把“银果果”蚕桑产业做精做优做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提高土壤有机肥力。榨菜成熟收获后,青菜头(榨菜茎)售卖变现增收,“榨叶”(青菜叶)还田腐熟作绿肥,经过腐化的“榨叶”富含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以及丰富的有机质,从而提高土壤整体肥力;亩产2500 kg青菜头有“榨叶”2000 kg(茎叶比0.56:0.44,榨菜品种不同略有差异),相当于给桑园施用了2000 kg的有机绿肥,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蚕业生产成本。二是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榨叶”还田后在土壤中形成一层覆盖物,这层貌似“菜絮”的厚厚覆盖物可以有效减缓水分蒸发(尤其是遇春旱天气优势更加明显),保持土壤湿润,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从而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板结。三是增强桑树抗病能力。“榨叶”还田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增强,有助于抑制一些病原菌的生长,减少作物病害的发生,降低病虫为害,从而增强桑树的抗病能力。四是促进桑树健康生长。“榨叶”还田后可为桑树提供丰富的养分,有助于促进桑树根系生长发育,吸收更多养分和水分,提升树势,提高桑树抵抗极端天气的能力。五是提高桑叶质量。“榨叶”还田后配合适量化肥使用,可以提高土壤养分量,使土壤肥力保持稳定或提高,从而有助于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增加养蚕饲养量,增加蚕农养蚕收入。六是促进蚕业绿色发展。“榨叶”还田有助于建立种养循环体系,“桑榨”产业协同发展体系,通过有效的资源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蚕业绿色发展,带动蚕农增收致富。
涪陵“桑榨”套种模式(从左往右图1)、青菜头采收(图2)、运输(图3)、榨叶还田(图4)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