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手工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突出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生产部门更加齐全,各部门内部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并在许多领域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男耕女织”是其特点。封建国家把纺织与耕田同等对待,“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就是这种思想的深刻反映。据《三辅黄图》所载,上林苑有蚕馆,为皇后亲蚕之地,反映了最高统治者对种桑养蚕的重视。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当时陕西的种桑养蚕也很兴盛,陕南出土的鎏金铜蚕即是明证。
鎏金铜蚕出自石泉县前池河距离沙土面2.5米深的地下,系农民淘金时发现的。鎏金铜蚕全身共计九个腹节,胸脚尾脚完整,造型逼真,制作精美。石泉县位于秦岭南部,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蚕桑业的生产,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织丝的国家,很早就有“黄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的传说。小满时节蚕已上簇,人们开始准备缫丝。缫丝,就是将蚕茧制成蚕丝。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养蚕、育蚕、作茧、丝织、缝衣等的全过程记录。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象形文字及祭祀蚕神的记载。在考古工作中,早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盅上,就出现了蚕的形象。商周时期还出土了许多玉蚕的标本。
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推动了中华丝绸文明向世界的传播和交流,多种文化在此交流、冲撞、融合,形成了璀璨的人类文明,鎏金铜蚕则见证了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