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蚕宝宝已经进入二眠期,等它们醒来后,邻居们就可以领去养了。”在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漾稻村民小组,吴会英正在自家的养蚕共育室里细心照看每一只蚕宝宝。三十多年来,她和丈夫以养蚕为业,在不断探索和积累中练就了一身过硬技术,成为陆良县最大的养蚕户。如今,她家每年共育蚕种5000张,其中自家精养250张,家庭收入已连续三年超过百万元。
“我们是一边做生意,一边学养蚕。”看着吴会英一家靠养蚕发家致富,邻居周建生家也动了心。他原本只想把养蚕当作一种业余乐趣,不料,每年下来,都有五万多元纯收入。
收入从五万元到百万元不等,蚕桑产业已成为陆良县的一大特色产业。近年来,全县连片桑园面积达4.5万亩,年养蚕量超过17万张,蚕桑农业产值达6亿元,综合产值超10亿元。这一“绿色引擎”正带动全县1.45万户农户增收致富。
“陆良蚕桑产业发展在全国、全省具备资源、品质、价格、种养技术和产业链五个方面的比较优势。”陆良县蚕桑服务中心主任卢庆林介绍,陆良被中国蚕研所和中国茧丝绸行业协会誉为“养蚕天堂”。在全国主产区中,陆良优质茧占比达90%,是全国高品位生丝的核心产区。这里出产的蚕茧平均丝长1200米,最高可达1380米,远超全国800米的平均水平。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陆良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蚕桑产业定位为全县重点富民产业,并提出打造“全省优质蚕茧示范区、全国最大的优质僵蚕基地、全省最大的优质蚕种基地、全省老桑园提质增效示范基地”的“一区三基地”发展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陆良县开出“科技、标准、绿色、融合”四轮驱动良方。
“科技是助推器,绿色是底色,融合是出路。”卢庆林表示,在蚕桑产业发展上,陆良县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农头工尾”,如今已形成从育苗、栽桑、制种、养蚕、缫丝、织绸、蚕丝被加工,到桑枝食用菌、蚕沙提取叶绿素等的绿色产业链,初步实现“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良性发展态势。
一粒好种,万担优茧。在新一轮创新驱动中,陆良县将着力点锚定在蚕种产业“卡脖子”关键环节,致力打造蚕种“芯片”。
走进陆良县蚕种场智能化催青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在电子屏上实时跳动。该场引入国内领先的蚕种催青智能控制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精准调控环境参数,使催青效率提升40%,蚕种孵化率稳定在98%以上。
“以前靠经验育种,现在靠数据说话。”陆良县蚕种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蚕种场建立了蚕种质量追溯平台,为每批次蚕种赋予专属“身份证”,实现从原蚕饲养、制种到出库的全流程信息可溯,达到质量管控“零盲区”。同时,在标准化建设上先后制定并执行了《陆良县蚕种场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范》《陆良县蚕种场蚕种质量检查标准》标准,从桑园管理、原蚕饲养到蚕种检验等环节,共细化19项操作规范。
目前,该场年平均生产优质蚕种60万张,年销售40至50万张,占云南省年销量200万张的五分之一,居全省首位。
在破解了良种“芯片”难题的同时,陆良县在“良种”上也下足了真功夫。近年来,创新探索桑粮、桑蔬、桑芋等复合经营模式,发展“蚕桑+旅游”“蚕桑+科普”“蚕桑+康养”等新业态。2024年,全县普及推广“桑+粮”“桑+菜”套种2.05万亩,带动农户增收3000余万元。
在加工端,陆良县构建“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协同模式,依托云南新千佛茧丝绸有限公司、云南东来丝绸有限公司、陆良广通叶绿素有限公司和陆良县蚕种场四家龙头企业,带动150家经营主体,形成强大产业合力。目前,全县年制种达80万张,收烘蚕茧1.2万吨,产丝700余吨,织绸200万米,生产叶绿素700吨,年销蚕丝制品10万件(套)。丝绸、蚕蛹、蚕丝蛋白提取、僵蚕等深加工产品正逐步走向高端市场,产业附加值全面提升。
从一棵桑、一粒种、一头蚕,到一个茧、一根丝、一床被,陆良县正走出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奋力书写“‘丝路’新篇·绿动未来”的蚕桑产业发展新篇章。(文章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