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天牛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近期到潼南区调研,发现桑天牛存在蔓延爆发之势,各蚕区业务技术部门和广大业主应高度重视,密切注意发生动态,科学防治,避免给蚕桑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桑天牛又叫老母虫,属鞘翅目、天牛科害虫。幼虫蛀食枝干,可深入根部,被害桑树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枯死。成虫常在新枝上咬食皮层,成不规则状伤口,一旦皮层被吃成环状,影响养分输导,枝条即枯死。成虫产卵时,还在新枝基部咬成伤痕,易使枝条被风吹折。桑天牛除桑以外,还为害多种林果树木。
一、桑天牛的形态特征
卵 长椭圆形,长径6 mm左右,一端较细小,略弯曲,乳白色。
幼虫 圆筒形,乳白色,长60 mm左右,无足。
蛹 纺锤形,淡黄白色,体长50 mm左右。触角、足、翅明显紧贴体外,为自由蛹。
成虫 体长雌48 mm左右,雄36 mm左右。虫体和鞘翅均黑色,体表密生黄色短毛,前翅基部密生黑色光亮状颗粒,达全翅的1/4~1/3。头部中央有一条纵沟。
二、桑天牛的生活史及习性
桑天牛在重庆完成1个世代所需时间为2-3年(650-730天)。成虫6~9月羽化,幼虫7月~9月孵化。卵期为8~15天,幼虫历期22~23个月,蛹期26~29天,成虫60~75 天。
幼虫先向上蛀食10 ㎜左右,然后调头沿枝干木质部的一边向下蛀食,逐渐深入心材。以便幼虫在桑树坑道内越冬。
越冬幼虫在春暖后又继续向下蛀食,经1~2个冬季,可深达主干或根部。蛀食的坑道每隔2~7 cm向外蛀成不定向的排泄孔,借以通气和排粪。株外见有新鲜排泄物的蛀孔,即幼虫所在。坑道长短随桑树养成高低而不同。在中、高干桑上,坑道有长至214 cm、排泄孔多至19个之多;在低干桑上,可蛀入根部,排泄物均由地上部最下排泄孔排出,蛀完一根,尚可向上再蛀食主干,上下往复,形成数条坑道。幼虫老熟后,沿坑道转头向上1~3个排泄孔,横向咬出羽化孔的雏形,到达近皮层处,外观能见到树皮臃肿或断裂,有粗木丝露出,或皮层湿润,有黄褐色汁液外流,虫体即在该孔下方2~5 cm、距皮层2~4 cm处化蛹,虫体首尾两端均有粗木丝填塞。至此幼虫经历两个冬季共623~650天而化蛹。
蛹期约26~29天羽化。羽化后经4 天左右开始咀食填塞在羽化孔上端的粗木丝,再经2 天钻出羽化孔。成虫产卵前10 天,不断咬食1年生桑枝皮层。未断条者,也使桑枝形成圆环状或不规则的伤口和垂皮,以致枝条枯死。卵分批形成,分批产出,日产卵1~7粒,产卵期长达33~40 天,产卵数最多可达130多粒。成虫寿命60~75 天。因此,9月份在田间还能见到成虫。
卵多产在径粗10 mm左右的1年生枝条距基部6~10 cm 处。成虫用上颚咬伤皮层及木质部,成“U”形的产卵痕,然后转身向上,将产卵管插入咬伤部,产1粒卵于内,最后用腹部把伤口盖紧。
三、发生规律
桑天牛的发生与桑品种关系密切。成虫喜欢在木质疏松的品种上产卵繁殖后代,因此,木质疏松的桑品种往往受害严重。桑园邻近作物影响桑天牛发生,如桑园附近有果园、绿化行道树或乔木桑等,则附近桑园受桑天牛为害严重。桑树生长情况及桑园管理水平对桑天牛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成虫喜在直径1cm左右的一年生枝条上产卵,枝条过粗或过细都不利于成虫产卵。桑园管理粗放,冬季不进行整株和挖除虫害株的田块容易发生。树型养成与桑天牛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高干桑、中干桑的受害率明显高于低干桑。
四、防控技术
1.搜捕成虫。成虫羽化期及时捕捉,防止成虫食害枝条皮层及产卵为害。
2.刺杀虫卵。发现产卵痕可用小刀或锥针刺破卵粒,使其不能孵化。
3.刺杀幼虫。查找新鲜蛀孔,将最下蛀孔扩大,用铁丝钩杀蛀入树干的幼虫。
4.药剂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或敌百虫稀释300-500倍,从最下排泄孔(即有新鲜虫粪处)用兽用注射器注入药液,直接杀死幼虫。
5.加强桑树冬季修枝整形。将有桑天牛幼虫危害的枝条,全部修剪干净,集中作为燃料烧毁或集中粉粹作为食用菌培养基。
五、注意事项
1.严禁在市场上购买非正规厂家生产的农药和过期的农药用于桑树病虫害防治。
2.用药时注意人、畜安全。
重庆市蚕业总站
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