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黔江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围绕茧丝绸和蚕桑生物两大产业集群,让大山里走出来的“黔江造”,踏上了“新丝路”。用“丝丝入扣”的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破茧成蝶”的生命力,续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8月初,黔江区夏茧收购接近尾声,全区2.4万张夏蚕,预计可产茧超2万担。刚收购的蚕茧第一时间就会送往黔江正阳工业园区的丝绸加工企业,在这里经过选茧、煮茧、缫丝、复摇等6道工序后,制成雪白明亮的白厂丝。生产出来的白厂丝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黔江班列,能够非常便捷地运往钦州港,再销往海内外,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
黔江是重庆栽桑养蚕第一大区,现有桑园面积近10万亩,年产茧8万担左右。近年来,黔江区着力打造茧丝绸产业集群,先后建起了“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山东海通丝绸全产业链加工园”,三年累计创汇4000万美元。
在做大茧丝绸产业集群的同时,黔江区还积极探索,让养蚕后废弃的蚕桑枝条变废为宝,摇身一变成了食用菌培养料,先后开发出具有黔江辨识度的全桑枝黑木耳、猴头菇、鹿茸菇、赤松茸、香菇、羊肚菌、桑黄等产品,蚕桑生物产业集群由此起步。
从栽桑养蚕,到缫丝织绸,再到生物资源加工,一条全产业链环环相扣,蚕桑产业年综合产值突破12亿元,带动黔江30个街道、镇乡上万蚕农实现增收。下一步,黔江区将以打造成渝地区蚕桑产业示范带为目标,打造全国优质生态丝出口基地、全国蚕桑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力争2027年蚕桑综合产值实现35亿元。(文章来源:黔江融媒)